您的位置:首页 > 县区动态 >
资中县:“双网融合”改革探路 奋力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生动答卷
www.neijiangpeace.gov.cn 】 【 2025-04-15 09:57:19 】 【 来源:内江日报

  城市治理,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民生。作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百万人口大县,资中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曾面临管理粗放、协同不足、群众满意度不高等痛点。


  为此,资中县以“城管+环卫”双网融合改革为突破口,重构治理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凝聚共治合力,推动城市管理向“绣花功夫”转型。


  自改革实施以来,资中县环境卫生投诉量连续8个月保持在15件以下,办结率达100%,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该县探索出一条西部县域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体系重塑:


  从“条块分割”到“双网融合”


  面对25万城区常住人口的治理需求,资中县打破城管、环卫“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垂直管理体系:在城管系统建立“执法大队—中队—小队”三级链条,环卫系统形成“环卫所—区块组—小组”管理网格,将27.12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划分为10个管理区块,每个区块细化为2个市容管理小组,推行“定人、定岗、定责”机制。


  依托“智慧城管”平台,资中县整合市容监控、环卫车辆调度、餐饮油烟监测等系统,构建“一屏统揽”智能中枢。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的161个电子工牌,实时上传定位信息,管理者可随时调取人员在岗轨迹;同步推行“日考核+月考核”双轨制,日考核由资中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系统数据核查,月考核联合公安、交警等6个部门实地评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努力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认同感和归属感。


  针对背街小巷治理盲区,资中县推行“统管—联管—直管”模式,重组优化城管、环卫人员配置,根据区块人口密度、商业活跃度动态调整力量。城北荷花池片区老旧小区集中,城管小队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扫楼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63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点12个。当地居民说,过去投诉3天没人理,现在有问题当天就能解决。这说明治理资源下沉取得实效。


  服务升级:


  从“刚性管理”到“温情治理”


  18时许,在水南镇潮汐摊区的黄色标线内,小吃摊主忙着招呼客人。摊区标识标牌上清晰标注着经营时间、监督电话,城管队员实时巡逻关注所在区域交通流量及消费高峰期特征,做好动态调整经营时间的准备。以前和城管人员“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摊主能够安心做生意了。这得益于资中县创新建立的摊区分类管理体系。


  据了解,资中县在城区设置了17个临时摊区、7个潮汐摊区,根据交通流量动态调整经营时段,商户签订市容市貌自律承诺书500余份,并承诺“摊前三包”。针对群众呼声高的鼓楼坝无名街,引入文旅集团统一设计摊位风格,打造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的步行街,形成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


  “你店门口堆的货物影响通行了,我们帮你搬进去!”在春岚片区,正在巡逻的城管队员看到不符合规定的摊位,主动协助把货物搬进店。资中县坚持“服务群众促发展”理念,深入践行“721”工作法,采取教育、引导和服务的方式,对不文明经营、影响市容秩序的行为进行劝导,变“处罚为主”为“服务先行”。


  每天清晨,由城管人员、环卫人员、交警、社区民警、网格员组成的联勤小组,在高铁片区开展联合巡查,这种“五员共治”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已覆盖全县10个区块。在荷花池菜市场,自律协会的商户轮流担任“文明督导员”,商户间督促落实环境卫生处理;在凤凰工业园,企业通过“数字城管”App直接上报周边环境问题。


  如今,资中街头占道经营现象少了,规范的摊区火了;卫生死角干净了,市民的笑容多了;投诉电话少了,点赞声多了。从智慧赋能的治理网络,到充满温情的潮汐摊区,再到全民参与的制度设计,资中县以“双网融合”改革为笔,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生动答卷。(周瑶慧)


编辑:郑婷婷
中国共产党内江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