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
家里的“熊孩子"们又怎么花式整活了呢?
一起来看看两位“熊孩子”惹的祸:
一、小学生能赚大钱?实为刷单返利诈骗!
7月某日下午,64岁的刘奶奶着急忙慌的带着12岁孙子王某某赶往威远县公安局某派出所,报警称将自己的手机给孙子打游戏后,发现银行账号的的16万余元被转走,求助公安机关。经询问得知,因放暑假,几日前刘奶奶从外省将12岁的孙子带回威远照看,王某某在家中使用手机刷快手时,看到了一条小学生也能赚大钱的视频,并附有QQ号作为联系方式。王某某用自己的QQ添加对方后被拉进了一个“快乐度暑假”的群聊,进入群聊之后看到有人发“只需转5.88元就能返588元”的任务,王某某就在群里发言说自己愿意参加,随后群主将王某拉到另一个名叫“暑假人人有份D7”的QQ群。王某某按照群主要求扫描付款5.88元,并提供自己的微信收款码,但迟迟没收到返还奖励,便询问群主原因。群主称已将钱转过来了,并问王某某是否成年。王某某表示自己是未成年人。群主就以此为由说他们公司给未成年人转账导致账号冻结,要求王某某负责,否则就报警。王某某因害怕就再次按照对方要求,借来刘奶奶手机,并按照对方要求在手机上下载、注册、登录共享屏幕软件、支付宝、云闪付等APP软件,对方指导刘奶奶刷脸、提供验证码后,将银行卡内的16万余元转走。
二、吃鸡皮肤免费领?警惕新骗局!
7月某日上午,10岁的董某在家玩和平精英时看到游戏里有人发消息说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并留有QQ号码作为联系方式。董某使用自己的QQ添加对方QQ后。对方要求董某拿大人的手机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领取。董某扫码后看到手机上显示微信资金被冻结并且会被拘留15天,就将此页面拍照发给对方。对方称可以帮董某解决问题,并发了一个公司客服的QQ让董某添加,董某按照客服QQ要求与对方进行QQ通话,并要求董某将其外婆的身份证拍照发给对方。董某没有按要求操作,对方便让董某在其外婆手机的支付宝软件上绑定了一张外婆的银行卡,并下载云闪付、翼支付、某共享屏幕的APP等软件,并用董某外婆的手机号注册、登录。完成后就指导董某打开共享屏幕软件和手机信息,通过屏幕共享,对方获得了银行验证码,然后开始多次转账,导致银行卡里的4万余元被转走。
警情分析
这两起诈骗案例中诈骗分子分别利用赚钱、领取免费游戏皮肤等字眼诱导青少年群体添加好友或进群,并利用未成年人急切获取游戏皮肤、挣钱等心理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进而以操作失败造成严重后果为由,利用未成年人害怕家长知道、被公安机关处罚等心理要求继续按照对方要求继续进行下载、注册、登陆支付软件、远程控制软件,最终实现将被害人卡内资金转走的目的。
威远公安提醒您,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子女在手机使用上的监督和教育;提醒孩子提高防范,不轻信陌生人、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家长不配合孩子绑定银行卡、刷脸等高危行为,不将绑定银行卡的手机给孩子使用,不将银行账号密码告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