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内江法学 >
双向赋能 汇聚基层治理多元力量
www.neijiangpeace.gov.cn 】 【 2025-04-21 10:09:32 】 【 来源:内江日报

  ◇潘皓


  在内江街头,以外卖骑手、快递员为主的2.6万名新就业群体,正经历着从“城市过客”到“基层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座以“甜”闻名的城市,用政策温度消融职业壁垒,以机制创新激活治理动能,在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发展间搭建起“双向赋能”的桥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了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城市治理的精度,藏在对民生痛点的回应里。内江直面骑手“奔波劳顿”的现实困境,以“骑手友好型社区”建设为切入口,构建起立体化的服务保障体系:36个月租房补贴、技能大赛奖励、“暖新卡”专属福利,从居住、发展到生活细节层层覆盖;127个“甜城港湾”织就15分钟服务圈,让骑手在楼宇间奔波时有了“歇脚点”“充电站”;社区食堂低价套餐、爱心商家联盟服务,更将关怀渗透进日常高频场景。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治理中“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式,用“政策礼包”兑换“人心归属”,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内江敏锐捕捉到骑手“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通过“积分兑”激励机制、“兼职网格员”岗位设置,将其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当外卖员佩戴“网格员”红袖标排查安全隐患,当“汉安义警”队伍累计化解79起矛盾纠纷,新就业群体不再是被动的治理对象,而是自带“毛细血管”属性的治理参与者。这种“身份重构”巧妙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的难题,让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个街巷角落,实现了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


  双向赋能的本质,是构建权责对等的共生关系。内江的实践证明,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指数”,终将转化为后者参与治理的“主动指数”。从东兴区98%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筑牢权益保障根基,到市中区12项积分项目激发共治热情,制度设计始终遵循“服务-认同-参与”的逻辑闭环。当骑手们从“享受低价套餐”的服务对象,变身为“随手拍报隐患”的治理主体,当“甜小新”标识成为2.6万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城市与新就业群体之间便形成了“你为我搭台、我为你尽责”的良性互动,让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在内江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破题之道:既要有“坐在办公室想问题,不如走近骑手找答案”的民生情怀,更需有“把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的系统思维。当城市管理者愿意俯下身段倾听“奔波者”的诉求,当新就业群体能够挺直腰杆担起“主人翁”的责任,二者便能在双向奔赴中实现价值共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治理新格局,不仅为新就业群体铺就了更有尊严的职业之路,更让城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或许正是内江实践彰显的启示:治理的最高境界,从来都是让每个个体在城市发展中找到归属感,让每份付出都能收获双向的温暖与尊重。


编辑:郑婷婷
中国共产党内江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