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法人物 >
情系阿支吾!一位内江警官在凉山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www.neijiangpeace.gov.cn 】 【 2020-07-25 12:18:38 】 【 来源:最内江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深处,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4个月后,内江选派干部182人抵达凉山,拉开了为期三年的援凉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


  内江市公安局东兴区分局警务保障室副主任毕小双是综合帮扶工作队的一员。两年来,他用行动践行初心,为凉山的脱贫攻坚贡献着力量。


  7月21日,内江。窗外下着密密细雨。


  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走廊内,毕小双扶着墙根慢慢地移动身体。


  早日康复出院,尽快回到凉山州阿支吾村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他此时最大的心愿。这也是他在电话里,对关心他伤情的阿支吾村村民们的承诺。


  两个多月前,在阿支吾村开展综合帮扶的毕小双,不幸遭遇车祸,倒在了扶贫的路上。


  这场猝不及防的意外,险些夺走了他和阿支吾村村党支部书记吉合拉铁的生命……


  初心,用脚步去丈量!


  时间回到2018年6月。


  当年46岁的毕小双,在得知内江将选派干部赴凉山开展对口帮扶时,他毅然向组织提交了援凉申请。


  “我比别人更能适应彝区的环境。”市公安局东兴区分局政治处主任曾艳莉至今还记得,面对组织考察时,毕小双“硬气”的表态。


  有过15年军旅生涯,部队转业从警也有11年的毕小双,说这话时底气十足。


  然而,初入彝区的山路,便为他设下了第一道考验。当天,凉山境内普降大雨,路况比想象中更糟糕。


  山高路险,坡陡弯急!特别是翻山的时候,雨雾笼罩之下,视野极短。回忆起第一次进入凉山时的情形,毕小双感叹道,那天,全程47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开了11个小时。车速基本上是“爬行”。途中,他们最担心的是遇上山体滑坡或塌方。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越西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集居县,它也是国家挂名的52个贫困县之一。


  抵达县城的第二天,毕小双便来到了他所在的帮扶村——铁西乡阿支吾村展开了驻村帮扶工作。


  至此,他将阿支吾村当做他的第二故乡。这里也将是他“干事创业”的开始……


  毕小双心里非常清楚,要想在这片“故土”有所作为,首先得亲近它、了解它。


  为尽快融入彝区,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入村的第二天,毕小双便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对阿支吾村的情况展开了实地走访调查。


  阿支吾村有村民28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多户。村上交通不便,产业薄弱,且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贫困户的住房基本都是土坯房,有的已是危房。


  除此之外,村里落后的教育也令毕小双大为吃惊:90%以上贫困户为文盲和半文盲。许多的孩子见过最高的楼,是乡上不超过5层的楼房。


  通过走访,毕小双还发现,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超生现象普遍,且有部分村民有吸毒史。这让他意识到,党中央对彝区实施扶贫“四治”帮扶的重要性,即“治愚”“治穷”“治毒”“治超生”。这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驻村“四治专员”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入村一周,毕小双便走访了大多数的贫困家庭。哪家有几口人?家里有多少亩地?养了多少只羊等等,他都细心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1.jpg

  田间地头走访村民


       夜深人静时,他结合走访实际,分析致贫原因,思考如何才能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


  在村委会的第一次会议上,他向村两委提出了做好控辍保学,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等多方面的帮扶方案,并提出帮扶措施必须“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的具体办法,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认可。


  这个新来的帮扶干部,给村主任吉合大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愧是军人出身,走这么远的路,他硬是‘钢’得起!”在吉合大公的眼里,毕小双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的战斗精神。


  原来,由于村民居住分散,许多人的家位于山上,仅爬山入户就需要大半天时间。而村里又没有班车,交通工具几乎全靠两条腿。持续一周爬山入户,就是当地干部也感觉吃不消。而毕小双却硬是凭着双腿,对全村大多数的贫困户家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那段时间,毕小双的微信显示步数每天都在3万步以上,排名朋友圈第一。


  在吉合大公眼里,毕小双瘦了一圈,皮肤也黑了许多。可他却始终没说过一声苦,没道过一声累。但吉合大公不知道的是,初来彝区的毕小双,因水土不服出现了头晕、失眠等“高反”症状。


  毕小双的爱人朱佳在与丈夫视频通话得知情况后,还曾一度劝他如果适应不了就申请回来。可毕小双的回答却很坚定,“如果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硬是‘超得撇’(四川方言:差劲的意思)!”


  朱佳知道,丈夫又犯“倔”了。而这股倔劲,正是他迎战困难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融入,不做外来客,最爱去“串门”!


  面对这名外来的驻村干部,村里人对毕小双都很热情。但毕小双发现,大多数的群众有事时还是喜欢直接找他们熟悉的村干部。


  “他们还把我当‘外人’,这说明群众还没有真正接受我!”


  那一刻,毕小双给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做外来客!身入大凉山,便是凉山人!”


  在驻村“第一书记”莫洛依古莫眼里,驻村期间,毕小双最爱去村民家“串门”,尽可能地帮助群众家解决问题。在莫洛依古莫印象中,还曾见到毕小双主动去帮村民打扫庭院,或叠衣洗被。


  “只要真心待群众,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毕小双始终这样认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村民吉合木果称,毕小双在村里时,还曾与他一起上山放羊,他们相处起来就像兄弟。而在93岁的老人阿约木牛的心里,毕小双更是早已成为了他的家人。


  阿约木牛老人是“五保”户,他的老伴早年去世,家里无儿无女。老人称,他家修建房子时,毕小双每天都去帮忙。搬砖、盖瓦,干起活来很卖力,就像是给自家修房,令他非常感动。


  两年多来,毕小双为群众做的点点滴滴,群众都记在了心里。养殖户吉合木沙还记得,2019年2月的一天深夜,毕小双带领村民上山帮他寻找走失的耕牛的情形。


  那天夜里,异常冷。他们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最终在小溪旁帮吉合木沙找回了走失的耕牛。


  “当时,我觉得特别过意不去!可他对我说,‘我又不是外人’不用这么客气!”吉合木沙称,这话令他心里感到特别的温暖。


  两年来,毕小双用一颗真心温暖了彝区群众的心,最终被群众所接受。


  改变,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看似范围明确的“四治”工作,实则涉及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驻村不久,毕小双便注意到,许多村民不太讲究卫生,特别是孩子们,几乎都是污泥满面。而这竟然是村里延续已久的不成文习俗,“小孩子只在出门的时候才洗脸。”


  “这样的观念得改!”毕小双向村民们宣讲,不讲卫生容易滋生病菌,所以才会经常生病。然而,他的宣讲并没有让村民们有太大的改变。这让毕小双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他也在思考,是不是这样的方式有问题。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在县里的一次扶贫会上,县领导的一句话开启了毕小双的思路。回到村里后,毕小双试着换一种方式引导村民改变习惯。


  “每天晚饭后,他就拿一个袋子去公路边,将村民随手扔弃的垃圾捡起来。”莫洛依古莫回忆称,为促使村民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毕小双当起村上的第一个“拾荒人”。


  他的举动,也吸引了其他村干部的参与。在这过程中,毕小双还常去村民家“串门”,主动去帮村民打扫庭院清理杂物,还手把手教孩子们洗脸。


  “刚开始,毕哥帮他们干活,他们就坐在一边,就像这事与他们没有关系一样!”莫洛依古莫回忆称,“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大家慢慢就改变了!”


  村里不仅乱扔乱弃的现象少了,许多村民还主动收拾起庭院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了每天洗脸的习惯,洁净的笑脸像朵花。


  这一切,毕小双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由此,他又趁机在村里发起了“洁美家庭”评选活动——


  每个月评选5户“洁美家庭”,奖励洗衣粉、香皂等生活用品,动员和鼓励村民自觉讲卫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之后,他又相继在村里发起了争创“五好家庭”,开展“最美卫生保洁员”“最美村组”等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村风活动。同时还将红白喜事公约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完善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彝区群众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


  莫洛依古莫告诉记者,以前,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即使家里再穷,借钱也要风光操办。而新的村规民约则倡导厉行节约,大幅度地降低了群众的人情支出。


  被评为“洁美家庭”的村民吉合木沙感叹道:“以前村组道路周围都是塑料垃圾,现在村内卫生干净,感觉跟世外桃源一样!”


  毕小双在阿支吾村的创新之举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同样也赢得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19年,移风易俗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阿支吾村,入选县级文明村落候选名单。


  控辍,“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落后,加剧了彝区深度贫困形成,娃娃们承载起彝区的未来。


  为确保适龄孩子享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毕小双在入村后不久,便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对全村展开了一次全面“人口普查”,进一步提高了“控辍保学”的精准性。


  同时,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黑户”问题,毕小双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为贫困户登记上户开通了绿色通道,解决了部分产妇因在家生产,无医学证明而导致的上户难问题。


  为落实控辍保学政策,毕小双还配合学校,对适龄儿童名单进行确认。对不配合或有意延误孩子上学的家长,他以警察的身份前往,开展说服教育,确保了村里的适龄儿童都能如期享受到教育。


  铁西乡中心校的老师还记得,毕小双与他们一起“连夜追生”的事迹。那是2019年春季开学时,老师发现班上有两名十四五岁的孩子未到学校报到,校方联系家长,家长也不知孩子去向。


  于是,学校向村委进行了反映。当天,毕小双和村干部、老师、家长等随即展开调查,经多方打听,最终从孩子同学处得知,两个孩子竟瞒着家人乘坐火车相约去成都找工作。


  越西每天只有三趟开往成都的列车。毕小双在了解到两个孩子此时还在列车上后,随即与村干部、老师驱车赶往成都拦截。最终,他们于当天晚上在成都火车站寻找到两个孩子。经大家耐心教育,两个孩子表示回校将好好学习。

1.jpg

  毕小双在幼儿园给孩子们发放礼物


       两年来,扎根大山深处,毕小双早已将彝区孩子,当做了自己的孩子,深爱在心里。他将自己的寝室设在村小学里,一有空,他就去支教,陪孩子们玩耍踢球。


  每次休假回内江,他总不忘找战友、同事广泛收集儿童书籍和衣服,带回阿支吾村送给孩子们。村小的孩子们,都喜欢喊他毕老师。


  攻坚,“无论这场仗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曾经,位于大山深处的凉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一度成为金三角毒品经云南进入四川的通道。该地区的禁毒工作曾十分严峻。


  近年来,凉山禁毒工作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有烟一起吸”的余毒思想依然存在。援凉工作中,“禁毒防艾”同样是一块硬骨头。


  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毕小双在他的工作日记首页,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这句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11日深入凉山考察脱贫攻坚时的重要讲话。在毕小双看来,这是总书记对人民的承诺,这也是总书记对帮扶干部的殷切嘱托。


      吉合大公告诉记者,毕小双来了以后,通过“夜校”、坝坝会等多种形式,多次组织村民集中宣讲毒品的危害。他还主动走进有吸毒史的村民家中,与他们交心谈心,引导他们自觉抵制毒品。近两年来,村里没有发现有村民“复吸”的现象。


  因为曾经共用吸毒工具等原因,村里有个别村民染上了艾滋病。在毕小双看来,他们需要帮扶干部更多的关心,但对他们的关心又不能大张旗鼓,否则容易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毕小双显得积极而低调。他常在吃过饭后,佯装散步,顺路探望患者,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对于村民“以酒迎客”的传统,他偶尔也欣然接受,只是浅尝即止。


  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拉近了他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距离。采访中,多名村民用朴素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毕小双的爱戴,“他看得起我们,我们也看得起他!”


  刚去村上时,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同为驻村工作队员的凉山籍帮扶干部沙马铁曲木常给毕小双当“翻译”。在沙马铁曲木看来,毕小双是真正将阿支吾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两年来,他学会了很多彝族语言,并与村民同住同劳动,皮肤变得更加黝黑,已然成为了一个彝家汉子!”


  践诺,脱贫致富在路上


  在做好“控辍保学”“禁毒防艾”工作的同时,毕小双对“产业扶贫”同样特别上心。


  2019年,村里争取到县里产业扶贫项目,决定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打造花椒产业园。“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可村民认为种植花椒见效慢,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去尝试。”越西乡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明回忆称。


  “项目再好,只有干起来才能见成效。”为发动和鼓励村民参与,毕小双和驻村干部们二话不说,决定带领村民一起干。


  “村民们到园区干活,每天能拿到80元至120元的劳务报酬,可他却一分钱不要,全部是免费干!”张明回忆,花椒产业园建设之初,不管是天晴落雨,毕小双始终坚持每天“上工”,不拿报酬的他,甚至比村民们干得更卖力。


  最终,村民们被帮扶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感动,越来越多的村民以土地入股及投入劳力的方式参与到产业园的建设中来。


  采访中,多名村干部和农户称,驻村帮扶干部是真心在帮助他们。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阿支吾村原定200多亩的花椒产业园扩大到了900多亩,参与土地入股的村民不仅能享受到效益分红,还能通过就地务工获得报酬。


  乡党委书记汤明虎给村民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天100元的劳务收入计算,即使村民每月只干20天农活,一个月也能增收2000元,这还不包括土地入股后,产业公司支付给村民的效益分红。


  村里除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花椒产业外,还集体争取到县级扶贫项目,于2020年3月初在村上建成了以养殖山羊为主的“村级脱贫奔康产业园”。计划养殖150只山羊,目前已有存栏65只。


  村民吉合木果便是通过养殖山羊和种植特色中草药脱贫致富的典型。2018年,毕小双刚到村里时,他家和其他村民一样,除了传统的农作物,几乎没有其他收入。


  得知吉合木果年仅五十出头,相比其他村民更有精力时,毕小双建议他发展养殖业。毕小双为他买过米和油,还送过鸭苗,鼓励他通过养殖脱贫。

1.jpg

 访问贫困群众 


       吉合木果告诉记者,在毕小双的帮助下,他从2018年开始,相继养起了鸡鸭和猪,还养了40多只山羊。今年5月,仅卖山羊一项,便收入7万多元。


  吉合木果还带着记者来到他的中药材基地。他指着地里绿油油的一片苗子说,去年开垦这三分地种植药材“重楼”时,毕小双还来帮过忙。如今长出的药苗每株可卖10元。五年后“重楼”开花挂果,花籽和花果也都可以卖出大价钱。


  他介绍说,目前市场上“重楼”花籽每斤能卖600元,花果每斤可上1000元,这小小的三分地,将产生至少1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吉合木果称,他家能有这样大的改变,得益于毕小双的引导和鼓励。“等小双回来,我要杀鸡、烤乳猪给他吃。”他说。

1.jpg

  毕小双向彝区群众宣传扶贫政策


       伴随产业项目的实施,村里同步推进了彝家新寨建设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新修的房屋,便利的硬化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人人争当先进的文明新风之下,产业发展势头正劲……如今的阿支吾村,将在今年内宣布全村整体脱贫。


  莫洛依古莫指着村委门口帮扶工作公示牌介绍道,“毕小双2019年对口帮扶的8户贫困户,现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只等验收通过。”


  愿望,“伤好后,我一定回来!”


  2020年5月8日晚,夜幕下的阿支吾村异常安静。


  一抹微弱的亮点自山上向山下移动,这是摩托车发出的灯光。村党支部书记吉合拉铁搭乘着毕小双正在赶路。


  在这之前,他们刚刚排查完村里的水管,找到了村民家突然断水的原因。此时,他们正准备赶往镇上。


  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险些夺走他们的生命——


  当晚,在坡陡弯急的山路上,他们乘坐的摩托车冲出公路摔倒在山谷乱石滩上。两人全身多处骨折,伤势严重,目前仍在治疗中。


  村民阿足拉且还记得,当晚,毕小双和吉合拉铁来到他家排查水管的情形,“他进屋拧开了水龙头,给我说,很快就好了!”


  说起当晚的情形,吉合拉铁的弟弟吉合木沙眼里含着泪。他告诉记者,当晚,吉合拉铁和毕小双从山上一路往山下排查水管,在他家附近找到了白天修公路挖破水管的断头处,连夜组织抢修。通水时,已是晚上9点过了。


  由于第二天一早要到乡上开扶贫工作会,为了不那么赶时间,毕小双决定连夜去乡里,并顺便在乡政府洗个热水澡。吉合拉铁用摩托车送他。可没想到下坡时,摩托车打滑冲出了公路……


  他们都伤得很重,全身多处骨折,毕小双受伤后完全失去了意识。吉合拉铁用力地拍打毕小双的脸,他怕毕小双再也醒不来……


  毕小双苏醒后,吉合拉铁忍着剧烈的伤疼,踉跄着向距离事故现场最近的一户村民家求助。


  吉合木沙接到村民的电话后随即赶往山下。毕小双的帮扶对象吉合木果闻讯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见到满脸是血的毕小双,吉合木果背上他就往山下跑……


  这个曾经身板硬朗的汉子,此刻趴在他的肩上全身无力,却是异常地沉。


  吉合木果回忆称,在120急救车上,毕小双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吃力地说了两个字“谢谢”!之后,便又晕了过去。


  鉴于两人伤势严重,事发当晚,毕小双和吉合拉铁由县人民医院连夜送往西昌市人民医院抢救。


  这场突发事故,也牵动着内江和凉山州两地人民的心。事发后,毕小双由内江派出的医疗专家组接回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吉合拉铁则转至成都继续治疗。幸运的是,经全力抢救,二人均脱离了生命危险。


  躺在病床上的毕小双,仍没有忘记他的工作。妻子朱佳回忆称,5月10日下午,她赶到西昌见到丈夫时,毕小双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叮嘱她“一定要修复好摔坏的手机”。他说:“工作还没有交接,里面有很多资料。”


  如今,仍在住院接受治疗的毕小双,每天都在坚持康复训练,他在电话里告诉关心和牵挂着他的村民,“等我伤好后,我一定回来!”


  后记


  记者在阿支吾村采访期间,同驻阿支吾村帮扶点的越西县委宣传部部长木色加甲对毕小双的评价颇高。他说:“毕小双做事从不推脱,也从不叫苦。他是一名非常务实的干部!”


  木色加甲告诉记者,在村里的两年,毕小双经常自掏腰包给贫困户买米买油买服装买生活用品等。而这些,他都没有写进自己的工作汇报。除此之外,毕小双还经常在下班后,做饭给大家吃。“他做的小炒羊肉丝味道好极了,改变了凉山‘坨坨羊肉’的传统做法。”


  扎根大山深处,毕小双把彝区同胞当亲人。而村民也早已将他当成了亲人。记者在村上采访时,许多村民向记者打听他的康复情况,关心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村主任吉合大公还穿着毕小双送给他的军装。他说,他也当过兵,毕小双是他的战友,也是他的兄弟。他很期待毕小双早些回来,与他一起奋斗,他还有很多话想对老兵讲。


  毕小双的帮扶对象吉合木果还委托记者帮他带鸡回内江。他说,他家能有这样大的改变,得益于毕小双的引导和鼓励。得知记者返程将乘坐火车不方便带活禽时,他让记者转达毕小双,“等你回来,我要杀鸡、烤乳猪给你吃。”


  还在住院的毕小双,同样心系阿支吾村。如今,他每天都在坚持康复训练,他在电话里告诉村民,“等我伤好后,我一定回来!”


编辑:郑婷婷

内江长安网简介 | 版权声明 | 投稿须知 | 联系电话:(0832)2274136 |

蜀ICP备18021300号 中国共产党内江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者必究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西林大道490号 邮编:641100

蜀ICP备18021300号-1 内江长安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