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内江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市中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立足点,不断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全龄服务上取得可喜的成效。
谢家坝社区:
“托育”破解“带娃”难题
在市中区乐贤街道谢家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360平方米的托育中心明亮温馨。“我们这里今年暑假有20多个孩子,他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体验剪纸、书画等传统技艺课程及益智游戏等,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在这里学到了知识、交到了新朋友,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谢家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宋莉说。
笔者了解到,这里的托育中心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场地建立的,经改造,如今配备了持证社工5名、志愿者20名、益智教具80余件,成为市中区“社区普惠托育示范点”。为更好地解决少年儿童假期“看护难”问题,社区计划利用“五社联动”经验开设周末托管班,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祥和社区:
甜城职工驿站温暖新就业群体
前不久的一天中午12点,快递员李永金来到甜城职工驿站祥和社区服务点外,将快递车停在外卖快递小哥三轮车、两轮车临时停靠处,然后进到服务点接热水,并热饭、给手机充电。这个80平方米的空间,是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总工会打造的暖心服务点。
甜城职工驿站祥和社区服务点于2024年9月打造完成,为服务城市的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目前,服务点有社区工作者3名、志愿者10名,服务内容主要有8项,让新就业群体在驿站“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了能加热”。
针对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社区专门向相关部门申请,划定了安全临时停车区,消除了车辆乱停放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社区暖心细致的关怀。该服务点计划在辖区内科学合理规划临时停车位,解决外卖、快递小哥车辆临停需求。社区将实地调研,继续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多暖心服务。
桂湖街社区:
社工上门,温暖到家
近日,笔者跟随桂湖街社区工作人员来到62岁老人黄照祥家中,他热情地打招呼并请大家坐下。随后,工作人员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并向他宣传了最新的医保政策。
“他们平时经常上门看望我们,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宣传一些政策,我们感到很温暖。”黄照祥开心地对笔者说。
与黄照祥只有一街之隔的77岁老人王世英行动不便,社区将其纳入重点关心关爱群体,经常上门慰问,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老人打扫屋子,陪她聊天、为她读报。
据悉,桂湖街社区系市中区城西街道的核心社区之一,常住人口为5105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为响应四川省首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要求,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搭建联动协作平台。由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城西街道党工委和桂湖街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联合内江灵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构建起“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形成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已发现并解决问题20余个,形成动态调整的管理闭环。
——搭建社工服务新平台。借助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以及中国志愿服务网等“线上+线下”渠道,搭建多样化志愿者招募平台,吸引不同年龄段和职业背景的居民参与;同时,整合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活动室、养老驿站等空间资源,构建“一站多能”的志愿服务综合体,推动“社工+志愿服务”发挥“1+1>2”的联动效应。
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社会工作部在基层治理中一直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中枢神经”作用。根据中央社会工作部和省委、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的要求,市中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为立足点,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市中区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志愿服务队伍(逾1000人),开展了18场次主题活动,引入5名专业社工,在2个社区实践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服务群众逾1800人次。
“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深化资源统筹、强化专业力量整合、推动儿童与特殊群体全龄友好服务品牌创建,推动各项服务在社区系统集成、终端见效,实现资源配置效能、全龄友好服务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凝聚力提升,为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市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治理和社会服务管理股股长李少露说。
■笔者手记:
从“养老”到“享老”,从“带娃”到“育娃”,从“打工”到“筑家”,市中区用“党建红”引领“民生暖”,正在书写“全龄友好”甜城答卷,把人民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让每个人都能品味到幸福的“甜度”。(张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