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平安提示 >
8岁儿童玩游戏被骗近3万元 警惕!这些链接千万别点
www.neijiangpeace.gov.cn 】 【 2025-07-17 16:13:37 】 【 来源:内江日报

  随着暑假来临,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也让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7月16日,记者从威远县公安局获悉,日前,威远县辖区发生一起涉及未成年人的诈骗案件,一名8岁孩童使用家人手机玩游戏时,因操作失误损失2.8万元。


  据当事人熊大爷报警时讲述,事发当天,他将自己的手机给8岁的孙子玩耍。孩子用手机玩一款游戏时,发现页面上有“交换游戏装备”的信息,点击进入后不久,一个“游戏好友”主动联系他,称希望组队玩游戏,但需要按对方要求操作。


  在对方指引下,孩子先后下载了一款聊天软件和一款共享屏幕软件,随后又按要求下载注册了一款支付软件。对方表示,最后一步需要家长进行人脸识别认证,之后就能组队玩耍。


  一心想和“好友”组队的孩子立即找到爷爷,要求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熊大爷当时正和朋友玩得尽兴,见孙子递过手机,未多询问便完成了认证。


  完成认证后,对方通过共享屏幕掌控了孩子手机的操作页面,让孩子查看微信余额并提现至银行卡。


  完成这些操作后,孩子终于和“好友”组队玩游戏,然而就在他尽情玩游戏时,手机不断收到扣款短信,他这才意识到可能闯祸,连忙告诉爷爷。


  “天啊!这是遭了骗……”熊大爷看到一长串扣款短信后,顿时意识到孙子可能遭遇诈骗,立即前往辖区派出所报案。


  经派出所民警核实,熊大爷的手机先后共扣除2.8万元。目前,威远县公安局正对案件进一步处理。


  针对未成年人常见诈骗套路解析:


  “免费”诱饵: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发布“免费领取小说、书籍、游戏皮肤”等极具诱惑力的短视频广告。


  诱导入群:诱骗孩子点击链接或添加指定QQ或微信,将其拉入预设群聊。


  冒充恐吓:在群内或私聊中,冒充警察、法官等权威身份,编造“涉嫌洗钱”“账户异常”“需要配合调查”等谎言,制造恐慌,威胁孩子不得告诉家长、不得退群。


  操控屏幕:以“核查资金”“解除风险”等为由,诱导孩子开启QQ视频或下载“腾讯会议”等App进行“屏幕共享”,骗子在另一端可“实时窥屏”。


  盗取钱财:在屏幕共享状态下,骗子能直接看到孩子手机收到的“银行验证码、支付密码输入过程”,甚至远程操控手机,将家长绑定银行卡内的资金迅速转走。(梁莲  曾利军)


编辑:郑婷婷
中国共产党内江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