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聚焦小区这一城市治理基本单元,深入研究小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规律,从组织覆盖、基础提升、力量整合等方面着手,强基固本、赋能增效,全面提升小区治理效能和水平,激发小区治理全新活力。
突出党建引领
完善小区治理体系
完善组织体系。隆昌市开展小区党组织组建集中攻坚行动,县乡村三级联动摸排业主党员信息,与党内统计、流动党员登记、基层网格化管理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全市所有小区的业主党员分类建立台账。绘制城市小区党组织分布图,按照“建制小区、老旧院落、零散楼栋”三类标准,采取规模大的单独建、规模小的联合建、楼栋多的连片建三种方式,全覆盖建立小区党组织216个。全面推行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业主监事会、物业服务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形成“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融合型组织架构。
配强工作力量。采取“个人自荐+单位党组织推荐+组织部门核验”的方式,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取一批工作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在职党员到小区党组织任职,既解决短期内“临时抓壮丁”现象,又推动机关干部一线建功立业。注重发挥退休干部、离任村(社区)干部政治、经验、威望等优势,将4800余名退休党员按退休前从事领域、专长履历、年龄经历等分类建立“银发人才库”,精选动员43名“银发人才”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明确政治素质、工作作风、任职年龄等5条正面标准和违规违纪、违法犯罪等3项负面清单,综合考虑小区党员年龄经历、行业领域、特点专长、社会兼职、时间精力等,确保选出来的小区党组织成员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群众认可,为小区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推进规范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小区党组织建设的八条措施》,完善小区党组织成立流程、职能职责、考核激励等8个方面内容,为小区党组织明确职责定位,规范运行机制。支持鼓励各小区通过盘活整合小区架空层、闲置房、公共区域等方式新建、联建82个党群服务站点,为小区党组织提供阵地保障。开展小区党组织成员专项考核,通过社区群众打分、街道统筹、组织部及相关部门联审的方式,评选优秀小区党组织书记21人,优秀小区党组织委员、副书记44人,有效激励小区党组织成员担当作为。
实施小区改造
夯实小区治理基础
发动群众参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隆昌市按照“居民自治、政府支持”原则,纳入改造的老旧小区首先成立业委会、自管委等自治组织,由小区自治组织牵头,居民做主,明确细化改哪些、怎么改,收集民意诉求综合形成改造清单,居民同意率达到80%以上再上报实施。目前,隆昌市已完成仁和花园小区、工银小区等6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燃气管道215.56公里,覆盖167个小区,惠及16347万余户。同步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完成老旧小区周边车行道改造53450平方米,人行道改造10610平方米;维护道路中心隔离栏33174米,修补人行道地面5301处,维护更换地面地砖10097.4平方米。持续开展雨污分流、箱涵整治,完成错混接点整治总计229处,新建雨污管网30272.34米,城市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群众所需,开展适老化改造。因老旧小区老年人较多,隆昌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还重点关注适老化需求。实现小区路面平整、出入口及通道无障碍设施及地面防滑处理全面覆盖,在单元楼梯间加装适老化扶手。注重老年群体活动场地建设,根据各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休闲运动场地19个,加装多功能健身器材110余套,满足老年群体休闲娱乐需求。靠前服务推动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全面摸排多层建筑住宅数量,建立楼栋及单元台账,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组织党员为群众讲解政策,全过程协助做好方案制定、资金筹集、设备采购、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在内江市率先为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目前累计安装电梯237部。
实行分类管理,推进物业服务全覆盖。在街道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落实专职人员做好物业服务相关工作,印发《隆昌市关于推进城市小区物业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物业小区、无物业小区和零散楼栋院落进行分类管理。在物业小区推动“红色物业”建设,将基层党建与小区物业服务有机融合,提升物业企业服务水平。在无物业小区探索推行信托制物业,引入物业公司垫资入场,明确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全体业主三方信托关系,开设小区共管账户,所有公共收益归小区居民业主所有,收支和管理实现公开透明。在零散院落探索大物业服务模式,把地缘相近的小区进行整合,交由物业企业管理,形成“片区大物业”,打破分散小区物业公司难以独立生存的困境。
整合多元力量
凝聚小区治理合力
做实社区“大党委”机制。隆昌市印发关于健全社区“大党委”制度的实施方案,吸纳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小区党组织成员、物业公司代表、业委会代表等作为“大党委”成员,推动34名科级干部到社区“大党委”任职。建立信息沟通、协商议事、考核监督等5项工作机制,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大家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增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社区“大党委”联席会,研究解决小区治理重难点问题,对议定事项采取项目化工作机制推动落实,2023年以来为小区帮办实事800多件,解决各类问题2100余个,邻里纠纷数量同比下降39%。
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整合辖区公益组织、非公企业等人才资源,组建“黄位民志愿服务联盟”“帮代办志愿联盟”2支队伍,建立志愿者服务V站26个、帮代办志愿队8支,帮助化解各类矛盾60余起,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次。深化“双报到”机制,推动4900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回社区、进网格、入小区,组织2000余名辖区党员担当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服务群众志愿者,建立党员先锋队128支,走街入户、掌握诉求,当好困难居民的“党员邻居”。
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为满足小区居民日益丰富的多元化、精细化服务需求,在观湖社区、昌达街社区等探索开展社区“红色合伙人”试点,引导辖区内47个单位、社会组织及100余名社区匠人等开展契约化联建共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通过线下走访、线上反馈等形式,收集小区居民群众所需的各类服务事项确定需求清单,“红色合伙人”则根据职能确定可提供服务的服务清单,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服务闭环。开通积分式“时间银行”,将“红色合伙人”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折算为积分,用于换服务、换商品、换折扣、换市场,推动志愿服务双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