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先行调解作为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多元合力、全链解纷”工作机制,让矛盾纠纷化解跑出“加速度”。2025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05件,成功化解1086件,纠纷化解成功率达63.7%,先行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为20.86%。
创新机制“破题”,夯实先行调解基础。建立审判辅助事务集约新模式,将立案审查、诉前保全、集中送达、证据调查、卷宗扫描纳入集约管理,实现一站式办理。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审前辅导窗口”,由法官助理对当事人进行信息核对、流程讲解、证据整理和材料规范化指导,充分借助“法答网”“案例库”两大平台,提供可参考解纷示范模板,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程序,做到“能调尽调、应调必调”。成立“甜诚易”调解委员会,建立“双指导”“双入驻”工作机制,9名特邀调解员常驻法院及派出法庭,由资深法官、案件承办法官对特邀调解员予以业务指导,对案件提前研判、靶向施策。在全区设立8个法官工作室,参与化解矛盾纠纷70余件,深挖调解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将调解理念深入人心。
案件分流“开路”,推动纠纷精准调解。依托“两状”示范文本推广成果,在立案阶段对简易案件实行“地毯式”筛查,对标的额不大、争议不大的案件,由立案法官第一时间介入,联合专职调解员同步分析案情、制定调解方案,严格落实“当日接收、当日委派、当日调解”标准。针对物业服务、金融借款等高频类案,速裁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统一法律适用和责任划分,形成标准化调解范式,今年调解物业纠纷423件、金融纠纷375件;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化调解机制,成立“蔗润·知行”护航共享调解室,针对技术性强、周期长的案件,采取“专家评审+法官引导+当事人协商”模式,确保法律效果与行业规则兼顾。今年调解知识产权类案件218件,调撤率达80.7%。对涉及拆迁补偿、企业劳资等争议较大的复杂案件,及时分流至院庭长牵头的精审团队,采取“背靠背沟通+面对面协商”模式,引导当事人求同存异、化解心结。今年3起涉企复杂纠纷经调解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超500万元。
协同共治“聚力”,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坚持以“法院+部门+基层”协同联动为抓手,将先行调解机制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全面入驻市中区综治中心,诉调对接、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登记立案等服务实现“一站式”全链条解决,与辖区11个街道(镇)司法所、23个派出所及128个村(社区)建立“1+N”诉调对接机制,联合16家单位召开“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联席会议,提升多元解纷能力。定期共商矛盾纠纷、共享矛盾隐患台账,将先行调解融入基层治理“一张网”,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主,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调解大格局,今年通过部门联动化解矛盾纠纷20件。同时,对接工商联、住建局、金融办及9家行业协会,组建“法官+调解员+行业顾问”涉企调解专班,为涉企、涉房、涉金融等纠纷提供专业化解纷服务,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今年调解涉企纠纷830件,督促履行487.36万元。
多元赋能“落脚”,深化先行调解成效。深度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结合“甜城法服”线上服务品牌,提供“视频调解+电子签章+自动归档”全流程服务,并开通“线上调解绿色通道”,为农村老年人、外地当事人等群体提供便利,今年远程调解案件24件。定期举办“调解员百人培训大会”,邀请资深法官围绕调解新规与实务授课,将调解成功率、履行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邀请调解员旁听庭审,通过法官帮带、个案指导提升调解能力。每月发布《市中区法院先行调解质效分析报告》,对成功率偏低的领域开展专项攻坚,树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理念。坚持将调解与普法结合,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40余场次,加强府院联动,推动共治共防,为基层治理多元解纷贡献法院力量。(潘芮 陈曦)

